用一輩子的時間,讓茶文化能夠世代延續

「做茶是做德,要做敢給自己小孩喝的茶,才能放心交到顧客手裡。」這是元鴻茶業負責人楊奕鴻11年來最堅持的信念。「茶如人生,苦盡甘來。」楊奕鴻形容,製茶過程和人生哲理相似,每個步驟都要經過時間與心力的淬鍊,才有最後回甘的滋味。

  • 從「三年六個月」到「一輩子」的真心付出
  • 茶顏觀色:用一泡茶的時間找到與顧客的共感時光
  • 經營Threads故事先生,以茶的故事與年輕網友互動
  • 導入賣貨便:不需額外建站人力,也能有效導購與出貨
  • 茶字拆開是人在草木間,希望透過茶感受自然的純粹

從「三年六個月」到「一輩子」傳遞茶文化

回想剛入行時,楊奕鴻曾問啟蒙的茶師傅:「如果三年六個月還不能出師呢?」師傅笑著回答:「那你就得花一輩子。」多年後,他已從茶園走進茶廠,再從茶廠走向顧客的茶桌,身分也從單身到與林縈榆結為連理,但這句話依舊是一生的座右銘。

2022年元鴻茶業門市遷往彰化員林現址,比起舊址南投山上更容易抵達喝杯茶。「每位來喝茶的客人都有不同背景與偏好,在短短一泡茶時間內,我們要迅速找到共鳴。」楊奕鴻說,這種「茶顏觀色」的功夫,讓他們能在交流中共感出顧客的喜好,這樣的互動,也讓元鴻茶業累積不少忠實支持者。茶不僅是一杯飲品,更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茶文化的傳遞。

疫情前,元鴻茶業銷售模式雖仰賴茶會、展場與實體店面為主,但楊奕鴻也深知數位擴散的效力,所以早就開始學習與布局線上銷售,如LINE@、臉書等。後來疫情打亂生活節奏,「以前很依賴面對面交流,疫情期間顧客來不了,卻還是會透過LINE@私訊下單購買。」楊奕鴻說生意不減反增,這讓剛新婚的夫妻倆意識到,若要持續與顧客保持連結,必須跟上數位新知的腳步。

楊奕鴻從2024年開始經營Threads(脆),透過新社群的特性,以輕鬆且真實、專注喝茶的故事來發文,甚至把脆名改為「故事先生」。他說:「我在脆分享茶知識、顧客互動過程與心情,有時只是聊聊當天茶園狀況。沒想到很多人會留言回覆,覺得很有成就感。」對夫妻倆來說,脆不是硬性銷售管道,而是與顧客「保持存在感」的軟性溝通場域。

所有的社群發文與互動,都是元鴻茶業珍貴數位資產

今年導入「賣貨便」前,線上訂單處理頗為繁瑣,顧客必須私訊留下資料,過程耗時又容易出錯。林縈榆坦言:「之前整理訂單要花好多時間,有時還會漏單或抄錯資料。」不僅形成工作壓力,也影響顧客體驗。導入賣貨便後,流程變得簡單許多,消費者完成下單、選擇取貨門市;店家這邊則能直接下載出貨單,省下大量時間。「有了賣貨便,顧客好感大幅提升,我們只要專心把茶準備好,送到超商就行。」林縈榆強調,這不僅節省人力,更讓顧客安心、方便。

「茶字拆開就是人在草木間,我們希望能讓人透過茶重新感受自然的純粹。」楊奕鴻把傳統茶文化帶進新時代,堅信只要「端出敢給孩子喝的茶」,不論用什麼方式傳遞,都能獲得顧客信任。「或許我沒有三年六個月就出師,但我會用一輩子的時間,把夢想照進現實。」楊奕鴻堅定地說,這是他與林縈榆共同實踐的茶日常。未來,他們希望能持續以茶會友,讓台灣高山茶不僅在茶桌上綻放,並在數位時代找到屬於茶的舞台。

ABCD
元鴻茶業—故事先生
 「做茶是做德,要做敢給自己小孩喝的茶,才能放心交到顧客手裡。」這是元鴻茶業負責人楊奕鴻11年來最堅持的信念。「茶如人生,苦盡甘來。」楊奕鴻形容,製茶過程和人生

其他成功案例專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