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永續從土地長出來,「金花菇研所」凝聚在地農友的力量一起共好

在台南,有一場關於「菇」的地方行動正悄悄發酵。返鄉青農歐晉豪以十多年金花蟲草養菇經驗為基礎,於2024年成立「金花菇研所」,結合食農教育、環境友善與地方創生,期盼藉由菇類讓農業成為一種能被看見、被理解、也能被參與的生活方式。

  • 金花蟲草養菇經驗為基礎,推動食農教育向下扎根
  • 主動帶著團隊走進校園與社區,設計一系列體驗課程
  • 用農業廢棄物重複利用於菇類栽培,讓永續變有趣
  • 導入賣貨便提升效率,也讓永續理念能被更多地方看見
  • 回饋土地與環境:讓食農教育、環保與地方創生發酵

以自身栽培體驗到食農教育向下扎根

 「金花菇研所」的初衷,來自一個簡單的想法:「做出一款更環保的菇菇太空包,讓大家在享受養菇樂趣的同時,也能為環境友善盡一份心力。」多年來他們觀察到許多人以為香菇長在土裡、不知道木耳也屬菇類。這些枝微末節促使「金花」團隊想推動「食菇教育」,讓孩子與民眾親手體驗菌絲生長,重新理解食物的來源與環境的關係。

「金花」團隊主動走進校園與社區,設計一系列課程,讓學生從動手培育 「菇菇栽培組」中學會照顧生命、觀察自然變化。「孩子第一次看到菇長出時, 興奮地喊:『老師它真的長出來了!』那是最感動的時刻。」金花菇研所的永續實踐,從「農業廢棄物再利用」出發,與台南在地夥伴共同合作,像是「臺南市竹會」的竹工藝邊料、「過去珈琲」的咖啡渣、「田舍小樸」的茶樹渣,以及「海口人生」的蚵殼,都成為菇類培育的重要素材。這些農廢其實不只是資源再生,也讓不同產業彼此連結,地方創生是一群人一起共好的結果。

金花菇研所不只是教學基地,更是台南在地「循環農業」的實驗場域,孩子從這些材料看到資源循環,學會尊重土地。他們也建立容器回收機制,鼓勵學員歸還用過的菇罐,換取再次購物回饋,減少一次性浪費。「永續不只是概念,而是從回收這個動作開始。」金花菇研所從校園出發,讓學童認識菌絲生命;再連結在地小農,將農業廢棄物轉化為教材;最後走進企業,帶入ESG行動課程,實踐永續目標(SDGs)。「金花」團隊希望,未來能把這套模式擴散到更多縣市,讓食農教育、地方創生形成生態鏈。「地方創生不只是農產品轉型,而是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土地的故事。」這句話,是金花菇研所堅持的核心信念。

與賣貨便合作,讓永續行動更順暢

「金花」團隊今年正式導入賣貨便,主要透過賣貨便販賣「菇菇栽培組」與乾燥菇類產品,因為能常溫配送,且出貨流程變快、錯誤率大幅下降,讓團隊把時間留給研發與教育推廣。「對我們這種農創團隊來說,賣貨便的服務是關鍵幫手,也讓永續理念能被更多地方看見。」

在團隊齊心投入下,創辦人歐晉豪榮獲 2025 年「優秀青年創業家・年度代表」獎項。但他淡然地說:「這份榮耀不是我的,而是屬於一起努力的每一位在地夥伴與支持者。」農業不僅是糧食生產,更是文化與責任;菇也不只是食材,而是讓人重新認識自然的媒介。

金花菇研所的故事,正在台南這片土地上繼續發酵,從教育出發,讓環境更友善;從合作開始,讓地方更團結;從小小的菇,種出屬於台灣的永續未來。

ABCD
金花菇研所
金花菇研所,除了自產蕈菇外,也透過與在地小農合作,帶給消費者最新鮮且健康的蕈菇,衷心期待能將美味又健康的蕈菇分享給大家。

其他成功案例專訪